本文轉載自
http://tw.myblog.yahoo.com/jw!vnbj1HmfHxiAeh1mXcwCb0o-
Monica's想碴ㄦ部落格
【十三、堪與師聖孔子相比肩的麥可·傑克森】
(一)直觀比照
本書將傑克森與偉大的道德楷模古人孔子相提並論,並不是一時之心血來潮,也不是缺乏根據的臆斷,更不是為了引起反響而不負責任地拋出的驚人之語,而是的確有其充分的根據與緣由,主要有如下這些:
其一、與孔子一樣,傑克森的人生樂章也薈萃、交織著兩個大字——仁愛,他一直在用愛去化解一切,去暖融一切,並將愛視為一種不可戰勝的偉大力量。進而,傑克森比孔子還遞進了一步,強調一種大愛、一種博大之愛、一種寬廣之愛、一種詩意之愛、一種如跌宕起伏的旋律般的音樂之愛。傑克森在其《拯救世界》這一首作品,就曾這樣抒發道:
在你的心靈深處蘊藏有一片淨土,
我曉知那裏灑滿了愛。
這片淨土比明日更璨然生輝,
倘若你真地去嘗試,
你將發現那兒毋需啜泣,
在這裏感覺不到外界傷害,
通往那裏的路徑多多。
倘若你對生命足夠關懷,
營造一隙空間,
賦予一個理想之地,
拯救這世間,
讓其嶄換新顏!
……
倘若你意欲獲知緣由?
那就是愛從不說謊!
愛堅韌而有力,
愛乃是自然之湧現!
……
通過以上的音樂作品可看出,愛在傑克森的精神世界裏,在其心靈深處佔據著怎樣的地位,擁有著怎樣的力量。在傑克森那裏,愛就是無私付出,就是奉獻,就是柴可夫斯基式的犧牲,愛不僅可以祛除傷痛,愛甚至可以拯救世間。在最後一層意蘊上,傑克森顯然還超越了孔子,在孔子那裏,愛至多可以調諧人際關係,化解物件之間的隔閡與矛盾,但僅停留於此,愛並不能形成一種堅不可摧的力量,更不可能去拯救世界。當然,若追根溯源的話,這應視作是基督教精神文化超越、淩駕于儒家精神文化的表現。
其二,與孔子一樣,傑克森也主張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甚至還將涉及物件擴大到了動物界與植物界,擴大到了整個地球,主張凡是與人類自身無益的東西,凡是人類自身所不欲求的東西,就不能同時也沒有理由、沒有權力強加到動植物身上,拋置於自然母體身上,而主張人與自然、與萬物、與世界的和諧共處,希望人與生存語境及生態語境生髮一種交響合唱。
其三,與孔子所強調的君子的操守、文質彬彬的存在狀態以及強調修身一樣,傑克森也是一個高度自律、高度恪守做人原則的人,他也總是彬彬有禮,溫文爾雅,以至於被與搖滾巨匠約翰·藍儂齊名的保羅·麥卡尼稱呼為有著“柔謐靈魂”的人!尤其是傑克森對孩子們的愛,使他幾乎像一位精神導師,他主張用無條件的愛去對待孩子們,爾後再用被愛的孩子們所散發出來的生命光彩來光照灰黯的大人世界。在君子的做人原則上,與孔子所弘揚的一樣,他即使對曾幾乎置他於死地的敲詐勒索者,也幾乎從不慍怒,體現出一種偉大的寬容情懷。
此外,傑克森身上還折射著“兼濟天下”又“獨善其身”的東方古君子理想訴求,“兼濟天下”與“獨善其身”的理想訴求,在傑克森的身上得到極其充分、極盡完美的體現,特別是傑克森所兼濟的天下,並不像孔子及其弟子們所指的由中原各國所構成的中國,而是整個地球的幾乎各個大陸、各個角落、各個層面、各個國家,涵蓋幾乎各個膚色、各種文明。哪裡有需要、哪裡有饑餓、哪裡有戰火、哪裡有殺戮,傑克森就千方百計地將自己的力量投射向哪哩,就將自己靠血汗所換得的錢財抛灑向哪裡。
故此,從獨善其身、彬彬有禮的做人原則,到無私地兼濟天下的角度來講,傑克森就是一位聖人,而且是一位光彩照人、炫幻亮麗的聖人。某種意義上講,他不僅是一位精神導師,重要的還在於,他還是一名不遺餘力的身體力行者,以自己的實際行動來詮釋和體現自己的意願者。
緣此,作為現當代聖人的傑克森,鮮明地體現著大愛及兼濟天下之理想訴求的傑克森,完全有條件與古代東方的道德楷模——聖人孔子之精神形象試比高,僅就道德層面與倫理層面而言,其在人類歷史上的地位,將至少不會遜色於孔子。
當然,姑且不論高下,僅就思想的完整性乃至體系性來講,目前的傑克森是有些遜色,但孔子思想是其弟子與後人千百年來所反復注解之產物,那麼,可以料想,在被不斷注解的過程之中,傑克森的思想也將日益完整、日趨體系化。即使非如此,作為一個道德楷模與現代聖人之形象,傑克森也將名垂青史。
(二)學術層面的通俗比照
首先,與傑克森一樣,孔子對音樂的興趣也極為濃厚,以至於曾一度達到了廢寢忘食的難得境界,他對音樂十分看重,認為音樂可以使人所學的知識得以真正完成,即“興於詩,立于禮,成于樂”。雖然音樂並非孔子的專業,但假如沒有較高的音樂修養的話,他的思想學說便很難達到一種詩意之美、旋律之美與節奏之美,而假如不具有這些美之韻致與審美意象的話,那麼,其思想學說便會大打折扣,要想流行或流傳千古,便更是不可想像的。
那麼,同樣地,與孔子相似,傑克森無論就其詩詞來講,還是就其思想(主要包括演講、對話與交流等)而言,也都具有著令人陶醉的音樂之美,而且這種音樂之美還帶著鮮明的哥特感覺,尤其是,傑克森的精神形象與人生形象也都與其所達到的極高的音樂造詣,及所取得的巨大音樂成就是分不開的,也都立基於其上。他以其成功的時代雕像與歷史塑像,極其充分地體現了或曰對映了古代東方的“興於詩,立于禮,成于樂”的悠遠夢想。
另外,《禮記》樂記中所訴求的“樂至則無怨,禮至則不爭”亦即至高的音樂可遠離怨恨、至高的禮可遠離爭鬥的這一目標,也正是傑克森在50載崢嶸歲月中所孜孜以求和不懈追尋的,其代表性的音樂作品之核心精神與意旨,就是要讓天籟般的、天國般的醉人音樂,來暖融人世間人的堅冰,讓不同文明、不同意識形態、不同國度、不同種群之間遠離怨恨,遠離仇視,遠離慍怒,遠離衝突與戰爭,從而去實現一個如音樂般的和諧美滿的世界。
總之,音樂的重要作用與功能及其對精神創傷與文明裂痕的神奇療效,是孔子與傑克森都無比推崇的,通過音樂以改變和更易人生、社會與世界的藍圖,也是這兩位大家都十分偏重的;換言之,若沒有音樂的精神支撐,理想世界便難以存在,秩序便難以確立和維持。禮崩樂壞既指禮崩而樂壞,同時也顯然是在意指樂壞而禮崩。而遺憾的是,一直以來我們卻把具有音樂等特長的青少年視為偏才、怪才,以致使其進入像北大等名校甚至是進入一般學校都困難重重,需要歷盡周折與風霜,總認為這些所謂怪才和偏才與社會的主流要求格格不入、相去甚遠;而恰恰相反,在古代,禮、樂、射、禦、書、數等人生技藝是必須首先應加以掌握的,它們是人生的第一堂課,在此基礎上,才進而開始文學等其他人生知識的鑽研和學習的。
其次,“仁”這一概念在傑克森與孔子兩者之心目中都擁有著極高的、不可轉讓的位置,甚至構成著引領其人生行為的心靈座標。在孔子那裏,仁是塵寰中最為本質的東西,仁既表現為孝,又表現為一種家庭和人際關係的紐帶。再者,仁還體現在對人生真諦的探究,及對正義原則的尋覓和堅持,此外,還表現在寬容、慈悲與愛心等方面。當然,對於孔子而言,仁的核心意涵應該是指一種愛,一種對人生、家庭、社會、知識、智慧、天下等方面的愛,在這個意義上講,仁是開啟心靈世界與人生世界之門扉。沒有恨,只是沒有一種表情與精神狀態而已,而若沒有了愛,那麼,便失卻了一切。
緣此,在習慣中,仁愛常常是一個互為一體的概念。當然,相對而言,仁這一概念在中國古人心目中還主要停留在家庭、社會、國家與秩序等層面,即主要停留在倫理層面,對大自然、對天地、對萬物的一種更為寬廣的、更為深沉的愛,還不在其訴求的範圍。
而傑克森則不然,較之孔子與東方古文化,傑克森的愛則跨越了一個新臺階,而一躍飛臨到了一種大愛、一種博愛、一種對天地萬物之愛、一種對大地母親的深沉之愛與熾烈之愛,尤其是還涵括對那些戰火中呱呱啼哭的棄嬰之愛,對身患絕症的生命之愛,對饑寒交迫者之愛,對失卻人生的天賦權利者之愛,對不幸淪為社會的有害者之愛,對不享有童年樂趣的一代孩子們之愛,故此,傑克森心中所湧動和燃燒著的愛,是更令人肅然起敬的,因為它是神聖的,是崇高的,是東方古人的心靈與思維所不曾充分綻放過的一種真正的仁愛景象。
應該說,孔子所弘揚的愛還僅是一種世俗之愛,這種愛還主要是為了維持一種家庭的穩定與社會的和諧穩定——這在一定程度上又是出於統治的需要,即出於功利的塵世需要——而遠遠沒有上升到對生命與萬物的一種刻骨銘心、心潮澎湃的愛,沒有昇華到一種大愛、博愛與神聖之愛,這是孔子的局限之處,也是東方文化的一大局限,即傳統東方之愛是匱乏氣象的,而傑克森的愛則是氣象萬千的,甚至是令人盪氣迴腸的。緣此,就仁愛而言,傑克森堪比東方聖人孔子——而且至少如此——這是無可爭議的。
再次,就是義與利的問題了。
子曰:“君子喻于義,小人喻於利”。即正人君子、仁人志士、社會棟樑與英才日復一日地都在追尋、求索正義之舉、向上的事情,而另一些人則晝夜不停地忙於牟利、算計,忙於錢財、女色,忙著權錢交易。即孔子將世人大致分為了兩類,一類為精神的人,另一類為經濟的人,或曰經濟動物。在舍利而取義、舍生而取義之精神訴求方面,應該說中國古人還是做得相當不錯的,並衍生出了“先天下之憂而憂”的可敬精神品格。
然而,僅限於此,中國古人只要求君子高潔、向上,看淡利益以求索正義,但從未要求君子們將自己有限的財富分給那些急需要幫助的、更需要幫助之人,雖然傑克森一度曾擁有還算可觀的財富,並且身在名利場,晝夜在與滾滾財源打交道,但他從來不是一個唯利是圖之人、喻於利之人,而是喻於義之人,即追尋、求索正義之舉、高舉正義之大旗而呐喊、獻身之人,他將功利與利益看得極為淡漠,不僅如此,還靠自己的巨大影響,號召眾多世界級歌星、藝人、名流也投入正義之舉,投入拯救世界之潮流,將通過各種活動所募集到的巨額錢財,全部奉獻給正義之舉,奉獻給社會公義,特別是他常常還傾盡自己所有地去不遺餘力地支援各種進步的組織,幫助那些被社會遺忘的弱勢群體,幫助世界各地面黃肌瘦、饑寒交迫的人們。
可見,傑克森不是在以響亮的口號和動人的宣講,而是在以自己的華彩異常的人生行為與勇敢舉動,在完美地詮釋著中國古人的君子喻于義的古老訴求,並將這一訴求與祈願張揚到了一種人生極致。
綜上,無論就較為直觀性的比照,還是就較為學術性的比照,無論是就人生意願與訴求方面的比照,還是就人生行動與現實層面之比照,現代聖人傑克森都堪比古代聖人孔子,相較傳說中的孔子,一身正氣的大地母親之孝子、現代歷史的道德楷模、搖滾巨星傑克森都毫不遜色。
Monica 說~~~
本文摘自中國論壇,是一篇中國學者所著作的「藝術人文--解析麥可傑克森」文章雖然很長,但此位學者對麥麥有很深的了解並陳述了事實,令monica十分讚賞,反觀台灣的學者卻連基本的功課都不做就隨媒體起舞,「張」教授就是一例,沒有經求證輕易執筆,她不配為麥可寫文……
monica大力推薦此文,讓非麥迷了解麥可何以偉大、何以撼動全世界……
中國許多有學術深度的學者都熱愛麥可,常常見到中國的報紙撰寫麥可的文章且內容非常有深度,就連這次的春晚處處可見到麥可的身影,麥可雖未曾到過中國,但麥麥的影響力已悄悄住進對岸人民的心裡……
留言列表